在武漢蔡甸經開區(qū)的產業(yè)熱土上,美巢武漢工廠正加速建設自動化。武漢工廠是美巢集團最大的生產制造基地,總建筑面積超40萬平方米,總投資超20億元,集研發(fā)、辦公、生產于一體,涵蓋干粉砂漿、水性粘合劑等產品的研發(fā)制造,更以“燈塔工廠”的建設標準,朝著“全球傳奇工廠”的目標邁進。其中,二期砂漿車間的建設尤為亮眼——70米的建筑高度、12.6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背后,是中建科工用一系列科技“絕活”寫下的建造答案。
智能建造示范:施工如同“搭積木”
走進砂漿車間建設現場,這座地上8層(局部7層)、地下1層的建筑采用鋼筋混凝土與鋼結構框架結合的形式,總用鋼量超20000噸自動化。鋼結構構件采用工廠智能化生產,依托高精度設備與智能感知技術,從源頭規(guī)避人為操作導致的質量偏差。三維激光切割機器人結合3D建模與激光掃描技術,將切割誤差嚴控在±1mm以內;涂裝機器人則徹底避免了人工噴涂因手法、力度差異造成的涂層厚薄不均問題。
通過物聯網與數據采集系統,每一件鋼構件都建立了從原材料加工到成品出廠的全生命周期質量檔案自動化。鋼構件運輸至現場后,如同“搭積木”般高效完成裝配?,F場作業(yè)中,焊接機器人焊縫成型均勻,無焊瘤、咬邊等缺陷;激光除銹機效率可提高30%以上,既能精準控制除銹深度、不損傷鋼材,又大幅減少粉塵與噪音,讓施工現場兼具高效與環(huán)保優(yōu)勢。
立體施工破局:同步推進提效率
砂漿車間內部是引進全球先進的成套進口生產線,先期需安裝180個原料儲罐——單個最重14噸、最大直徑3.4米、最長19米,“扎堆”的儲罐讓施工陷入兩難,既要解決建筑主體施工和儲罐安裝的難題,又要確保整體的工期自動化。
項目團隊的解法是“打破常規(guī)”自動化。經過多輪專家勘察與技術攻關,團隊敲定“主體鋼結構安裝與設備儲罐交叉同步施工”方案,創(chuàng)新推出“空間分區(qū)+時序控制”吊裝工藝:用全站儀實時監(jiān)測罐體垂直度,確保每段罐體安裝偏差不超過10毫米;精準規(guī)劃吊裝節(jié)奏,讓塔吊與500噸汽車吊“錯峰作業(yè)”,實現“空間錯開、時間銜接”。這一創(chuàng)新不僅解決了儲罐安裝的難題,還縮短了15天施工工期。
展開全文
抗震黑科技護航:BRB支撐固根基
作為核心生產車間,砂漿車間對抗震性能要求極高自動化。傳統鋼支撐受壓易失穩(wěn)的短板,在此成了必須攻克的難關。會同設計制定出了解決方案,是用168根自主生產的BRB屈曲約束支撐——這些看似普通的鋼構件,實則是抗震領域的“定海神針”。BRB支撐的“巧思”藏在結構里:核心單元能通過彈塑性變形“消化”地震能量,外約束單元則像“保護罩”,確保核心單元受壓時只耗能、不屈曲。如此一來,它實現了拉壓性能一致,耗能能力穩(wěn)定,徹底解決了傳統鋼支撐的痛點。值得一提的是,這批BRB支撐由中建科工旗下中建鋼構制造廠全流程自主生產,從設計到制造的“全鏈條掌控”,讓技術落地更有底氣。
智慧監(jiān)管守線:科技織密安全網
安全是施工的底線,科技則成了“守線”的利器自動化。在項目現場,一套“智慧值守”系統正實時運轉:群塔防碰撞系統緊盯塔吊作業(yè),避免機械沖突;塔吊大鉤可視化系統讓吊裝操作更精準;卸料平臺超重監(jiān)測、高支模監(jiān)測系統則盯著危大工程環(huán)節(jié),一旦出現風險立即預警。
這些“千里眼”般的技術,讓安全監(jiān)督從“人跑現場”轉向“數據預警”,從被動巡查變成主動防控,為施工安全筑牢了“數字防線”自動化。
目前,二期砂漿車間混合配料包裝碼垛區(qū)、戊類庫房(含鍋爐房)等主體結構已全面封頂,預計2026年投產自動化。屆時,這座融合智能數字化設計、綠色建筑等理念的工廠將從原料收貨、生產、存儲到成品發(fā)運,無人工干預,全部實現自動化。
九派新聞記者 王晶 通訊員 張明
【來源:九派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自動化,向原創(chuàng)致敬